小麥收割機是可以收大豆的,但是必須要合理調整、合理使用才能減少損失。
1、控制割臺損失。
在大豆收獲中,割臺損失一般占總損失的80%以上??刂聘钆_損失應從減少漏割、掉枝和炸莢3方面入手。
(1)減少漏割?,F行壟距一般為65~70厘米,以3060型聯合收割機為例,大豆撓性割臺割幅為2.75米,每幅正好收割4壟,所以漏割的主要原因出在割茬高度上。割茬過低,易出現割臺前集堆;割茬過高,易留“馬耳茬”和切割底莢。大豆較低結莢高度一般為6~8厘米。因此控制割茬在4~6厘米內,就不會出現“馬耳茬”。但有時易出現集堆現象,這時可將割臺的底部拖板進行調整以減少集堆現象。
?。?)減少拋枝、掉枝損失。拋枝主要是由于撥禾輪轉速不當(太低或過高)造成的,作業(yè)時只要注意調整就能解決。掉枝主要是由于植株高低不一或倒伏植株造成,此時莖稈切斷后,豆枝沒有被撥進割臺,垂直下落或橫向傾倒被割刀2次切割后落入割臺下。解決辦法是適當調整撥禾輪高度或在喂入量允許的情況下提高車速。
(3)減少炸莢損失。減輕割刀對植株的沖擊和拉扯,保證割刀鋒利,割刀間隙符合要求;調整擺環(huán)箱傳動帶張緊度,防止因傳動帶打滑造成切割速度下降,影響切割質量;減輕撥禾輪對豆稈豆莢的打擊和刮碰。收獲早期豆枝含水率較高,撥禾輪轉速可適當高些;晚期豆枝干燥,易出現炸莢,撥禾輪轉速要低些。另外,盡量不讓撥禾齒直接打擊豆枝,應在撥禾輪上安裝撥禾板。
2、減少機體損失。
?。?)控制裹糧損失。避免收獲過于潮濕其籽粒水分超過19%時(植株彎曲不斷)的作物,因為無論提高轉速、調小間隙、增大風量都解決不了分離不清和豆殼裹夾豆粒的問題。(2)控制未脫凈損失。大豆脫粒是利用紋桿對豆莢的沖擊、搓擦和擠壓作用。滾筒和凹板對豆枝前半部以打擊為主,后半部以揉搓、擠壓為主,在此過程中有60%~90%的豆粒從凹板柵格中分離出去,因此影響脫粒質量的因素有脫粒滾筒的轉速、脫粒間隙、作物情況和喂入情況。一般情況下,收獲大豆時脫粒滾筒的轉速可選用715r/min,分離滾筒的轉速可選用608r/min,收獲機前進速度為Ⅱ擋,用無級變速控制喂入量。(3)控制夾帶損失。風扇的風量盡量調大,即提高風扇轉速,同時將穎殼篩的開度調到較大,尾篩角度調高,這樣可以減少大豆的夾帶損失以及提高糧食的清潔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