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農機網 地方農機】“廖世巧搞農業(yè)是個能人,一個人承包了全村多數的田地種水稻,如今發(fā)展成了規(guī)?;?、機械化和智能化的嶄新產業(yè)。”2月14日,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文江鎮(zhèn)橋下村的連片稻田里,鎮(zhèn)人大主席蔣聯(lián)生指著遠處一個忙碌的身影介紹。
廖世巧今年45歲,是橋下村土生土長的農民,初中畢業(yè)后,他和村里的同齡人到外地打工。2009年,廖世巧回到村中嘗試種植水稻和輪作經濟作物,并且以每畝租金800元的方式,流轉了鄰居的10余畝水田。
“地里一年種兩季,上半年有時候種烤煙,下半年全部種水稻。”廖世巧說,土地產出效益明顯,烤煙每畝產值可達5000元,水稻每畝產值約1450元。多年來,他持續(xù)擴大農業(yè)播種面積,把全村所有的洋面田、農機能夠到達的耕地140余畝,盡數流轉來種糧食。
2013年,廖世巧購置了1臺
水稻收割機。
收割機在連片的稻田里,每小時可收割水稻3畝。村里沒有外出的村民,舍不得自家田地撂荒,等種下的水稻可以收割時,請廖世巧幫忙收割。附近朱坂村、大安村以及毗鄰的奇韜鎮(zhèn)、建設鎮(zhèn)、廣平鎮(zhèn)等地農戶,時常來請廖世巧提供農機上門服務。
“我們合作社的收割機幫農戶收割水稻,每畝收費160元,雇主都很樂意。”廖世巧介紹,2017年,他和村里的其他21名新農人,成立了大田縣文江農機專業(yè)合作社,購置
微耕機、澆灌機、插秧機等農機,用機械種植水稻和收割等工作。2022年,合作社的5臺收割機,幫農戶收割水稻1800多畝,機械化給農業(yè)生產帶來了巨大便利。
為提高稻田管理能力,掌握各種農機操作和維修知識,更好地為農業(yè)生產提供服務,廖世巧多次到三明農業(yè)學校、三明林業(yè)學校參加培訓。同時,市、縣、鎮(zhèn)各級農機、農技人員以及科技特派員,到地里手把手教授相關技術。
“無人機噴灑農藥,自動計算用藥量,自主和露水搭配進行。”2018年,合作社添置無人機,用無人機噴灑農藥、肥料和進行耕地測繪等服務,農田管理智能化。2022年,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,獲得30萬元的農機設備補貼?,F在,合作社農機設備配備齊全,有手扶拖拉機、微耕機、澆灌機、插秧機、無人機、全喂入收割機及小型收割機等37臺。
“以前在外打工,一個月工資就四五千元,還照顧不到家庭?,F在地里每年有兩季收入,加上合作社的分紅,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。”臨近中午,橋下村的旱田里綠意盎然,一株株新苗鉆出塑料薄膜覆蓋的田壟。廖世巧在指導幫工的村民進行田間施肥,他每年付給工人工資均在14萬元以上。
最近,文江鎮(zhèn)在進行耕地置換開發(fā)任務,橋下村因為有廖世巧這樣的農業(yè)種植大戶,田地荒廢的數量少,老油茶林等撂荒地利用率得到了提高。蔣聯(lián)生觸景生情:“農業(yè)生產“規(guī)模+機械+智能',種植大戶讓荒地變成了良田。”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